“从这些邮件里面,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渴求。”
【资料图】
5月14日,张正茂从麦田里回到办公室,便一如往常地坐在了电脑前,整理着科研数据。之后,他还要给远在哈萨克斯坦的老朋友什维钦科写一封信。
“受疫情影响,不能亲自前往,两年来,我们通过网络邮件,保持着联系,不间断地讨论着项目的进展,互相传递着科研成果。”
在中国—中亚峰会召开之际,“国家队”杨凌收到来自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部部长沃伊托夫的一封感谢信,信中感谢杨凌示范区为中亚国家农业技术的提升所做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这封信很好的证明了我们杨凌农业专家在中亚国家的辛勤付出。”张正茂说,自从他接触在哈萨克斯坦建设农业科技园的工作时,就多次和哈方专家通过邮件进行交流。
“我非常感谢张正茂教授提出的建议,我支持你关于建立合作联盟的想法,相信我们会顺利合作,造福不同国家的农业。”这是2018年,白俄罗斯科学院耕地农业研究和实践中心斯坦尼斯拉夫教授写给张正茂的信件。
“卡拉干达地区没有种植集约型春小麦的品种,在该地区开展春小麦品种培育是很有必要的,希望能纳入双方合作研究项目之中。”
面对“千里传书”,张正茂要做足工作进行回复。他说,每封信件都要多次翻阅,虽然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对方的热情和需要,但是最好的方式还是能面对面交流,因为好多事情邮件说不详细。
整理完每天的研究数据,张正茂就打开邮箱,一封封详细阅读,准备回信。
“邮件是我们之间交流的载体,既加深了联络又促进了彼此的感情。”身为育种专家,频繁的邮件沟通,让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国外育种家,也把杨凌科技传到了中亚国家。
自从投身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干工作,几年来,张正茂一直被丝绸之路上的事牵引着,他所发出的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邮件,都得到了逐一回复。
在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中,张正茂推动着中亚合作项目的进展,他就像落地的种子一样,经过阳光雨露的洗礼,逐渐展露出了希望的苗。
2020年6月20日,什维钦科在回信中写道:你问今年中国品种是否可以在地区品种实验中使用,我告诉你——是的!这样肯定的回复让张正茂很高兴。
每一个努力的人都有收获,惊喜也会随之而来。2020年8月26日的晚上,张正茂望着窗外的一轮弯月,淡然的月亮宛若他的内心般明亮。这个晚上他收到了西安爱菊粮油集团贾合义微信发来的4张照片,其中就有哈萨克斯坦科克舍套农业科技示范园小卖收割的情景。
其中一张双手捧着的麦子麦粒饱满,堆在手上像一个小山丘,这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了他的眼光。
“我们的小麦品种表现非常好,肯定可以在这里推广种植。”微信字里行间传递的信息,让张正茂难掩激动之情。
他仿佛看见了蓝天白云下,收割机和重卡来回作业,隆隆作响,巨大的收割平台上麦粒滚滚而下,场面壮观而激动人心。
全媒体记者 李煜强 耿苏强
标签: